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口译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2024-08-08 来源:中国网 阅读:1474

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我国对口译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各大院校纷纷开设口译专业或相关课程,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口译人才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如智能语音识别、语音转写、虚拟现实等技术为口译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因此,在高校口译教学实践中,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运用先进理念,并结合现代人工智能技术重新规划教学内容和范式,实现口译教学与技术的有效融合,从而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口译人才。

人工智能对高校口译课程的影响

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增强了我们利用电脑和网络对大数据(如语音、图像、文本等)进行统计建模和处理的能力,进而推动了自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和机器翻译等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在某些特定的环境和领域中,“人工智能”尤其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能够媲美人脑的处理能力。特别是AI技术的发展正以爆发式的速度推进,引发了一系列颠覆性的创新,并且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中包括口译领域。AI技术的发展为口译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推动了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应用场景的不断创新。比如2018年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上首次采用了AI同声传译技术,2019年7月百度团队宣布其开发的“度同传”系统的汉译英准确率达到了85.71%。

技术是推动发展的首要动力,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为口译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人工智能对于口译实践和教育至关重要,是否重视人工智能的影响和利用直接影响着口译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我国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了提高师生信息化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的重要性。然而,目前能够有效开设口译技术课程或真正将人机互动融入教学过程的高校并不多见。面对新技术、新市场、新业态、新模式、新机遇,无论是口译教育还是口译研究,都需要重新定位,做好转型的准备,以顺应技术的潮流及时代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下口译教学的特点

构成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材及教学环境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重塑了教学系统各基本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口译教学展现出新的范式。

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之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教师作为教学引导者的角色更加突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已发生转变,教师逐渐从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指导者。以成都理工大学的同声传译课堂为例,授课教师利用Cymo Note等口译软件, LiveDict强大的专有算法会生成词汇表,而结合仿真的会议情境,此训练模式可让学生全流程体验人机协同的实时会议口译进程;教师通过人机辅助的实操方式引导学生练习,并引导其对自己的口译录音进行复盘,对比总结人机翻译的特点,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由教授者变为引导者,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高效完成学习过程。

学生的主体地位。人工智能的发展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运用技术成果进行自主与合作学习,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信息处理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及情感体验的主体。在口译教学中,合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熟悉利用AI语音翻译软件,并和自己的口译录音回放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人工口译和AI语音翻译的优势与劣势,AI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的介入让学生尽早熟悉人机可能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更好的识别口译中AI无法处理不了的点,如文化差异,情感判断等,为未来人和机器之间的良性合作与互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堂教学环节,学生同样能够发挥主体作用。借助同声传译训练系统和虚拟学习场景,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口译实践中,获得更多思考与实践的机会,进而培养信息提取、分析、归纳及评价等信息处理技能,以提高其口译学习能力。

教材的立体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推动了立体化教材的发展。所谓“立体化教材”,是指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传统印刷技术有机结合的课程材料,其主要构成包括电子版教材、多媒体光盘、网络课程学习资源以及在线学习系统等。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纸质教材不再是唯一的选择,教材编撰模式亦随之转型。由此,诸如教师会议口译实战录音、口译专题学习网站素材、口译教学资源库中的音视频资料等新型立体化教材应运而生,成为传统口译教材的有效补充。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海量的口译素材经过精心筛选后,被以多模态形式(包括文本、音频及视频等)存储于硬盘或网站之中,这不仅满足了口译教材实时更新的需求,还方便了教师与学习者的检索与共享。

基于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口译教学改革与创新

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背景下,高校的口译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实施应融合新技术与新教学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口译需求与学生学习需求。

丰富口译课堂教学实践材料。构建口译教学资源语料库是实现口译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对于丰富教学内容、满足个性化训练需求、优化教学路径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构建高校口译课程教学语料库需依托现代人工智能技术,根据学校特色与定位,为口译课程建立一个拥有海量数据、全面且时效性强的语料库。同时,鉴于口译的即时性、口语性和流利性等特点,口译语料库应当包含文本语料、音频语料和视频语料等丰富多样的素材。口译教师需根据所在学校的办学特色,发掘适合本校口译人才培养需求的语料库资源。例如,针对农业院校,语料库的筛选应重点考虑与农业场景相关的口译文本、音频和视频素材,这将有助于教学活动更贴近学校特色,使学生对农业领域的语料更加熟悉并产生兴趣,为其未来从事农业领域的口译工作奠定基础。

口译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构建口译教学模式时,应注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并遵循其认知发展的规律,强调学习情境的真实、实践与互动特点。高校的口译课程应当立足于学校的办学特色及定位,明确教学目标。对于口译专业的高校学生而言,口译课程应侧重实战训练,并辅以理论知识点学习,做到与市场需求接轨。同时,培养学生口译能力的课程教学应循序渐进。首先,教师教授交替传译或同声传译的基础原理、技巧与设备操作等;其次,向学生介绍口译工作的特点、译员职业伦理及其口译现场的注意事项,以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各形式口译的全流程。接下来,强化学生的听辩能力,鉴于口译需即时转换源语言内容,译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倾听与理解表达,教师需给予反馈与指导,协助学生改进技巧与流畅度。

强化课程中的多样化的训练模式。在高校口译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熟悉智能化的口译工具后,比如他们可以利用AI语音翻译或者Cymnote等口译软件进行自训。每位练习口译的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特点和强弱点,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无法逐一纠正每位学生的翻译错误。因此,在这种情况下,AI翻译工具极大的赋能了学生的自训过程。它能让学生在结果对比中发现自己的硬性和重复性错误,认识到自己在口译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例如,教师可以根据班级规模和教学目标来设定课后的自主学习材料。学生可以与AI语音翻译和机器辅助的口译软件工具合作完成口译作业,并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演示,总结使用AI翻译工具的技巧,对比分析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的优缺点。同时,教师应定期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展,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在口译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不断提高教师信息教学的素养。教师作为教育改革、学科建设、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关键执行者,其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信息化教育的整体质量,并成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与保障。因此,在当今信息时代背景下,探索并实施有效的方法以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包括信息素养知识的学习,也涵盖了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比如教师在日常的口译课堂教学中应当针对人工智能(AI)在这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加强对文化差异和情感判断的教学。因为口译不仅仅是对源语言字面信息的简单转换,更重要的是融合不同文化背景,深刻理解说话者意图传达的情感,从而实现两种文化以及内容和情感信息的有效传递。因此教师应当具备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文化差异来进行知识传授,并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口译教学。

综上所述,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口译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了应对这些变化,高校口译课程教学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采用更为先进和高效的教学方法来设计和实施口译课程。同时,口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它更是人与人之间、不同文化之间的深层次交流与沟通。除了传达语言的基本含义外,口译者还需准确表达语言的深层结构、不同的文体及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需要高校口译课程改革加以改善。通过人工智能和口译教学的有效融合,无疑将为口译教学和研究开拓新的视野,为高校口译教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钟蔚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MTI教育中心



延伸 · 阅读